阿伊朵──演化的最後關鍵
一個單親紅髮的十四歲少女,一個台北東區發跡的全球知名搖滾歌手,兩種生活風格在歷經又一次大地震後的日本東京交錯,散射出不一樣的花火,建造起一種未來想像,也揭示了不同的生命契機。
「阿伊朵」的故事起因於搖滾歌手宣佈即將要做一件旁人不能理解的事,他的貼身保鏢、公司、所屬的娛樂產業,完全無法忍受,認為他將自毀前程,在複雜的連鎖效應及商業利益衝突下,不得不私下尋求外力協助,企圖從龐大的全球資料庫中找出些端倪。少女的故事從一群十四、五歲歌迷俱樂部小女生在虛擬世界中嘰嘰喳喳的討論展開旅程,為了從未謀面的搖滾歌手,跨海遠赴他鄉,接踵而來的變化,卻超出了她一切可預期範圍。從加州洛杉磯,東京的六本木與新宿,早已不在的香港九龍城寨意象,澳洲墨爾本,墨西哥市,到威尼斯,光彩絢麗的場景變換,不斷讓讀者在虛擬與現實穿梭同時,也歷經了一次大規模的文化差異洗禮。尤其是情節的鉅細靡遺,並未遵循過去常用的文字記錄方式,而轉折至某種人類心中既熟悉卻不甚留意的觀賞事物精準角度,總是充滿神秘朦朧又極端清晰,使人感覺到一種沈靜的新意。如果循著字句指引,幾乎可以分毫不差在心中建立每座空間模型,那些超越視覺觀感的空間溫度與維度,與「人」十分接近。
所有發生的故事,都看似我們今天生活的世界,那些談吐,那些飲食,某類人物,某種作風,就像街道上或下班後屢屢撞見的世面,卻無人察覺:那週而復始擦肩掠過的「現在」,其實已是遙遠而模糊貼近的「未來」。這也是「近未來」小說平易近人的地方。讀者不必像閱讀古典科幻一般,擠榨腦汁憑空建起一個百萬光年之遙的幻想,最後卻發現想像的星球長得根本不對勁。吉布森小說中所描寫事物都屬於「人」的世界,只是再往前推進一點點,然後加上「夢與想像」,並不遙遠,也許明年某天那樣的世界就會來臨。如果此刻你知道「網路、LCD螢幕和東京」,
那麼請放心閱讀,下個週末當與人談起阿伊朵時,「網路、LCD螢幕、東京」只會變成「LCD、網際網路、與日本東京」,差異不會太大,因為作者企圖表達的,僅來自於周身不遠伸手可及的明天,但人心的掙扎,與今日同樣深遠。
威廉.吉布森是一位生活經驗豐富的作家,曾跟隨搖滾樂團一起巡迴生活過一些日子,書中描寫關於媒體與搖滾樂生活的事物,其來有自且十分貼切。他習慣使用經驗中的現存事物作延伸與描述,無論地點、人物、或是詞彙,其中涉獵的廣泛知識,不僅精確亦皆有其意涵。曾有人批評他並不十分精通科學知識,因而使用大量景物描繪作掩飾。但實際看來,這樣的文風,反而去除許多惱人又難以想像的科技裝備,還有執迷,同時也替描寫未來的文字闢出另一片山野,創造出不同於以往的優美文體,讓關於想像未來的書,不再是屬於「男孩」的故事本。
威廉.吉布森冷靜的陳述,不時帶著冷酷哀愁,一種真正屬於人性的失落,配合著時空變換搭襯,遠從1996年的過去,寫出了今日數位世界的焦慮不安。還有什麼比此更值得書寫?更多更快的武器裝備?喔,不,也許是更小更輕的手機。但買下來應該較能獲得更大的滿足吧。那麼文字呢?又能帶給人什麼?閱讀無法讓人擁有一個比別人更小更薄的手機,只能帶給你「夢與想像」,而那正是人類演化的最後關鍵,無窮盡的瑰寶,也編織了「阿伊朵」的誕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