虛實現場:我們看到的是真的嗎﹖Webcam 系列之二
曹志漣
一個明眼人把著盲人朋友的手,一起拿了一隻筆在紙上畫出眼前教堂的輪廓,明眼人用眼睛看,盲人透過線條的走勢看。 不管是直接(immediate)或者是間接地(mediate),兩者「看」到的一樣有價值。這是建築師狄勒和斯卡菲狄歐,在解釋他們1998的網看作品(註一)「刷新/Refresh」時,所做的一個比方;因為,他們的作品正是在探討即時真實影像和虛構影像的關係。
「刷新」的主介面列出十二個美、歐、澳洲三地辦公室網路攝影機的索引畫面;幾乎制式的環境,電腦、日光燈、工作椅;任選一個畫面點入後,那個辦公室的即時即影出現,藝術家寫了一段觀察;再點入連線,進入另一組十二影像,除了現場的畫面外,其他十一個圖,乍看之下明明是取自辦公室某時刻的畫面,其實,卻是藝術家找了演員演出,再經繪圖軟體做成混珠魚目的假場景。指向任一場景,放大畫面出現,點觸一次,移開,一段文字出現,白描場景的細節。
「刷新」的兩位作者,利用現實與虛構影像的並列,用好像觀察入微的文字,玩弄我們對所謂「現場」真實性的天生信賴;我們觀看時產生的迷惑,正是他們想刺激出的感覺;不過,網路攝影機的位置也是裝置者刻意挑選過的,雖然影像是真而即時,但也只是現場的一個角度,所以,藝術家希望,既然真假影像都經過處理,我們能打破「即時真實」一定優於「刻意虛構」的觀念。可惜,運用網路連線做的藝術,常因連線的變動而改變創意的初衷。98年的作品,現在去看,所選的辦公室,有的攝影機的角度變了,所以即時畫面和做過手腳的畫面是兩個世界,當初想製造的錯覺難以重建。原來藏在假相後偷笑的創作者曝光了,被真實現場鏡頭給拋進歷史,成為當年兩個想像力豐富的觀察者而已。而原來被擺佈的我們,看著現場影像自行猜想鏡頭下人物的關係。用他們的比方來說,是盲人重見光明,親眼看到教堂,然後覺得明眼朋友畫得根本太差了,自己再執筆畫另一版本。
網看作品的虛實迷惑,在「見鬼/ghost watcher」網站體驗地最透徹。身在紐約曼哈頓名叫六月(June Houston)的女子,住在一棟一九二零年代建的老房子裡,常在床下、地下室、幾個舊箱子中,聽到詭異怪聲。她覺得有鬼,於是在以上各處安排了網路攝影機,最長每三分鐘刷新一次,然後請所有的網友幫忙看,如有靈異動靜速向她報告。網站從一九九五年就開始了,到今天已累積了眾多見證信件,封封說得有聲有色;六月表示,大家的幫忙使她心安許多,新來者她建議先看看別人的報告再去進行觀察。有人曾問:這一切到底是藝術還是真實﹖六月就輕回答:網路所見,有什麼我們可以保證是真實的﹖有人問:妳相信別人給妳的報告嗎﹖六月答:我已很有經驗可以立辨真假。
「見鬼」網站要大家為六月監看,但是做監控者的我們根本不知道看的是真相還是虛相;而始作俑者六月,接到大家見鬼的報告時,也半信半疑。用上面的故事說,也就是兩個明眼人合著拿一枝筆要畫出教堂,卻發現教堂根本不存在!進入這個捉鬼行列,等於加入編造一個想像文本,現場影像本身僅是想像的藉口;在這裡,虛構的確比真實有意思。
所以,即使看盯著真實的即時現場,我們還是從自己的角度解釋所見;真實,到底有沒有意義呢﹖紐約時報曾經報導過紐約西城街角的一個網路攝影機(註二),影像上網受到熱烈迴響。離開紐約的人寫信來表示每日必看以慰鄉愁;分隔兩地的情人,一個每日固定時間去攝影機前招手,在外地的則按時上網看情人影像;沒去紐約的人也視彼為自己的角落。想想如果家附近的便利商店把監控閉錄上網,我也可能動不動就去那裡朝世界揮揮手。現場的網路攝影機,提供了一個真實的時間和地點,其餘的內容,自然會有真實的人去製造,沒有一個街角是沒有故事的。唯一的問題是,網路世界瞬息萬變,譬如西城街角的網路攝影機,現在已經不復存在,因之而生的網路交流也隨之消失。
「刷新」的作者認為,人們會對網路攝影機的生活影像那麼有興趣,可能是因為科技的發展導致現實公共領域的瓦解,我們與人接觸的渴望轉而投射到網路上出現的真實畫面。而從西城街角的例子看出,公共領域不見得瓦解,人們還是會在網上透過現場空間,建立起虛擬的公共領域;最後,再套用開場的例子,在西城街角,大家各自用眼睛直接去看教堂之美,同時交換心得。一切,都是真的。真實於此,是最重要不過了。
[刷新/Refresh] www.diacenter.org/dillerscofidio
[六月見鬼/June Houston's GhostWatcher] www.flyvision.org/sitelite/Houston/GhostWatcher
註一:webcam art,直譯成中文便成拗口的「網路攝影機藝術」,在本文中則暫用「網看藝術」來指示。
註二:紐約時報十九九七年一月九日文章:「當攝影機捕捉一個街景,一個街角成了個網上世界」。麗莎拿波利報導。